中秋連假ing
哥哥期待的四天連假到了,
其實也沒有什麼特別計畫,
但是說到不用上課,
平常上學挖不起來的孩子,一放假昨天六點多就彈跳起床了呢….
哥哥升上中班後換了新的班級,新的老師,花了一點時間陪他度過適應期,
最近回家也越來越能分享班上同學的名字啦,兩位老師的好笑之處,
他昨天說:
「媽媽,你知道為什麼我一直想放假不想上課嗎?
因為老師說,她天天戴著口罩結果她的臉上跟下巴都長痘痘了!
我就是怕我也一直戴口罩也會長痘痘才不想上課啦,
如果在家裡的話就都不用戴口罩啦!!」
真的是聽起來很有道理,
讓人忍不住笑著笑著就哭了呢~~
這一代的孩子也真的是辛苦了,
從去年開始上幼兒園以來,在學的每一張照片都是得戴上口罩的,
有時候都在想孩子們怎麼有辦法從遠處憑著露出來的眼睛認出那是哪個同學呢?
疫情爆發之前,
戶外或空曠處還可以不戴上口罩,
所以帶孩子去上步道課啦,
或是滑步車的練習都還可以,
可是當口罩變成完全標配的現在,是否增加多元體驗就變得很為難。
天氣這麼炎熱,連大人成天戴著都不舒服了,更何況是孩子。
雖然知道戶外活動很重要,但比起那些,目前我選擇的是讓孩子先暫停各種才藝部分,
至少在家可以無罩生活哪~~
前陣子看到報導,疫情延燒這兩年來對這代孩子的影響,
戴著口罩的生活,有些孩子會對於社交比較恐懼,是否會影響口說學習也是研究中,
就像哥哥回家時在表演老師教他們怎麼唸注音符號,發音也是很需要看著嘴型示範跟練習的。
而正要牙牙學語的寶寶就更要靠爸媽平常多多誇張的表演口說示範啦~
#口罩世代就是看到TOMICA口罩團購會忍不住加一😆
#連0歲的妹妹我都幫她買了幼幼口罩感覺就是練習站的時候就得練習戴口罩😢
下巴注音 在 玉媽咪好食生活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好書推薦 #采實文化
剛升上三年級的妍寶貝.對於新環境/新同學,老師適應的還不錯!
每天放學回家.完成功課後.就是她最期待的課外讀物閱讀時間
經常我們也會一起親子共讀📚👪
最近入手了兩本新書.相當有趣值得探討.想分享給大家
#動物演化驚奇圖鑑
詳細記錄地球38億年得生命歷史
透過可愛的插圖圖鑑.與孩子一起深刻探討動物的演化
如今熟悉的動物和幾千萬年前長的有何不同?
原來!!古時候的"大象"下巴居然比鼻子長~🐘
前端還有兩個又長又扁又硬的大牙齒
想要閉起嘴巴.還真是不容易
烏龜以前居然沒有殼?
鳥兒以前是恐龍?🐦=🦖 😮??
蛇以前有長腳?🐍
超強的演化事蹟.變化竟是如此大.實在太驚人了!我和孩子看了都哈哈大笑~
#麵包小偷
讓孩子透過趣味閱讀.從中學習到品格教育重要性!
教導孩子不能偷別人的東西.整本書的畫風可愛又有趣味
文字內容皆有注音. 這本書也適合目前大班的小卉寶貝看
適合3~6歲親子共讀.6歲以上可自行閱讀
故事內容:
鎮上有一個鬼鬼祟祟.愛吃麵包的麵包小偷!
它最大的興趣就是到處尋找好吃的麵包店🥐🍞
有一天他發現一家號稱"全世界最好吃"的麵包店. 費了一番工夫.將麵包成功偷走後
竟跑到大街上大聲嚷嚷😡"這個麵包太難吃了.根本稱不上全世界最好吃的麵包"
後來麵包叔叔給他機會.也收服了麵包小偷. 讓他自我反省檢討.並改過向善
動手研發並製作好吃的麵包.成為一個真正的麵包師傅
#教導孩子想獲得東西,"不偷別人的東西"還會有更好的方法
嚐試靠自己去獲得想要的東西.不但有成就感也能幫助他人
《麵包小偷》
https://reurl.cc/2ogay4
《驚人大發現!動物演化驚奇圖鑑:原來以前動物長這樣?》
https://reurl.cc/Zj72zp
下巴注音 在 媽媽好忙。媽媽好嗎?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中文磨眼睛,英語磨耳朵」
「中文磨眼睛,英語磨耳朵」,
中文一字一音節,同音字特別多,辨別字形就非常重要;
可能因為這樣,到了學英文的時候,對拼寫正確也有很深的執念。
但英文最重要的是語音,雖然拼字規則例外很多,基本上還是根據語音來拼寫,
所以可以說學英文唯一重要的就是語音!
中文磨眼睛,要勤寫形成手部肌肉記憶,邊寫邊看;
英語磨耳朵,要勤說形成口腔肌肉記憶,邊說邊聽。
------
前幾天談到 phonics「聽音拼字、見字能讀」的操作過程,已經提到「發音準確」這個關鍵前提。
今天就來聊發音。
先說結論:
不管孩子什麼時候開始學英文、有沒有額外上課,都建議家長自己練一練英語發音。
不用練成跟外師一樣(很難啦),練到 bed / bad、paper / pepper 分得清楚就好。
一講到發音,大多家長就縮回去了,怕自己發音不好,不敢陪孩子學英文。
但,專業的英文老師,發音不一定正確;
發音正確的老師,孩子不一定能模仿得一模一樣
(考慮一對多的課堂,再考慮現在實體課師生都戴著口罩);
在課堂上模仿得出來,回到家不一定還記得;
回到家記得怎麼唸,也可能懶得練習...
家長不一定要自己教孩子,
但如果能在試聽的時候幫忙篩選一下老師,
回家複習的時候幫忙聽聽看孩子有沒有學會,
陪著孩子多練習幾次,是不是比較好呢?
------
舉照片上這三個單字為例:
wren [rɛn]-短母音 E
rain [reɪn]*-長母音 A
ran [ræn]-短母音 A
這三個母音是台灣人最容易混淆的聲音組合之一。
有聽過老師要講 sailor,結果 seller 和 sailor 交替出現;
廣播裡的英語教學節目,let's 一直說成 "lats";
還聽過一位英文繪本老師整堂課 rain 都唸成 wren。
如果你看過我上一篇文章,就知道不是「孩子看圖也知道是下雨!」這個問題而已 ---
這位老師如果唸 wren 要小孩「聽音拼字」拼出 rain,那麻煩就大了。
------
為什麼這三個音台灣人很容易唸錯呢?
先說「短 E」/ɛ/ 和「長 A」/eɪ/:
*「長 A」在 KK 音標裡面寫成 /e/,但它其實是雙母音,我改用國際音標 IPA /eɪ/ 表示。
這兩個音華語裡面有,就是注音符號 ㄝ 和 ㄟ,而 ㄟ 又是 ㄝ 和 ㄧ 結合的雙母音。
但日常講話的時候,常常偷懶, ㄟ 的音發不到位,也不會造成誤解。
在華語裡面,只有 「ㄧㄝ」、「ㄩㄝ」、「ㄨㄟ」、「 ㄟ」這幾種組合,「 ㄝ」不會單獨作為韻母出現。
也就是說,如果你把「黑」唸成「 ㄏㄝ」,聽的人也不會以為是別的字,並不會形成不同字義,嚴格來說不算是不同的音素。
久而久之,懶惰的口腔肌肉就發不好 ㄟ 的音,要唸「長 A」/eɪ/ 的時候也有一樣的毛病。
再來說「短 A」/æ/:
這個音華語裡面沒有,以前老師可能教你把嘴巴咧到最開、很醜的說就對了...
(嗯,請問布萊德彼特有嘴咧很開很醜的講話嗎?)
要發出這個音,其實是要「下巴往下」,最後尾音是 ㄚ。
華語造成的混淆,就用華語來輔助釐清。
之前分享過好幾次蕭文乾博士的「臺灣雙母語注音符號表」,裡面就把這三個音寫成:
ㄝ -「短 E」-/ɛ/
ㄝㄧ -「長 A」-/eɪ/
ㄝㄚ -「短 A」-/æ/
------
知道該怎麼唸,以後就會唸對了嗎?
當然沒有這麼容易,口腔肌肉沒練起來,遇到不熟悉的音,嘴巴一樣會偷懶。
蕭博士的臺灣雙語無法黨上個月剛出版了《臺灣雙語調音首冊》,除了上述的雙母語注音符號表,更把美語發音的「練習方法」有系統的整理出來,包含有趣的小教案,讓全家人玩著學,還有吉祥物、計時闖關遊戲等。
不得不說蕭博士的團隊真的很了解孩子的心理,林寶很買單,會自己要求多玩(練)幾遍,玩完還說覺得自己變厲害了。
回到上面提到的三個母音。從去年蕭博士免費開課帶大家練發音,我就會在家唸給林寶聽。前幾天他在看卡通,突然問我:
「"Wait" 和 "wet" 聽起來很像,但是是不一樣的字對不對?」
算是階段性磨耳朵和練口腔肌肉的小成果吧!
我預計帶著林寶調完音,才會再教他字母和 phonics,這一年繼續安心當文盲。
*覺得有必要加註警語:
我建議家長自己先練。家長是不是要接著馬上教孩子,要看情況。
有的孩子構音發展還不成熟,有的孩子不喜歡被糾正,請以親子關係和保護孩子學習熱情為優先,視情況帶孩子共學。
《臺灣雙語調音首冊》及相關連結放在留言。
非業配,使用者見證分享。